Register
Log in
Shopping Cart
(0)
Wishlist
(0)
Australia
New Zealand
Home
Search
My account
Services
Careers
Contact
General Catalogues
Print Books
Magazines
Audio Visual
eProducts
Airiti (traditional Chinese)
Pricing
How to order
FAQs
Book On Demand
Book On Demand
Information
Recently viewed products
Shipping & Returns
Privacy Policy
Orders and Payment
Print Books
/
Adult Non-Fiction
/
Social Science
/
言說與記述 卑南學研究的多聲音軌:卑南學資料彙編第三輯
言說與記述 卑南學研究的多聲音軌:卑南學資料彙編第三輯
Author:
鄭玉妹,洪渟嵐,汪憲宗,陳叔倬,林和君,江郁喬,陳俊斌,余明旂,謝雯穎,林志興,山本芳美,賴俊兆,陳映君,張至善,蔡念儒,林頌恩
Other Athors:
ISBN:
9789869409742
Publication:
夏忆然著
Edition:
Format:
Series:
Language:
Traditional Chinese
Subjects/Genres:
Social Science
《卑南學:卑南族群研究與部落調查資料彙編》簡稱《卑南學資料彙編》,其目的是希望藉由「卑南學學術研討會」的常年舉行,整理過往各領域先進的研究成果,並結合引進當代社會各領域專家與研究機構,協助建立Pinuyumayan「卑南族」族群知識的資料,培養族內同胞研究各自部落議題的興趣與能力,進而促使「卑南學」未來成為一個學界研究的專門領域。 本輯內容有:卑南族語文選:二十三年了;我們的鞦韆;漁人的話-生物人類學揭示的卑南族系統所屬與人群互動-卑南族民間精怪傳說與魔神仔比較研究:以大巴六九部落為中心-文化復振與創造:Likavung部落的成年禮-內外交演,唱我部落:巴布麓薪傳少年營唱出的文化意義-記卑南族 Pinaski(下賓朗)部落的一位織女-Kasavakan部落族語教學方案之行動研究-微觀原住民的書寫世界:南王部落pakawyan家族的現象與討論-卑南族身体飾:手「」-卑南族自辦民族學校芻議-天主教在卡大地布部落的本地化-當代原住民運動與自然保育的相遇:以卡大地布「守護知本濕地」為例-從去殖民角度看博物館與原住民社群合作知識生產之道:以卑南族Ktratripulr卡大地布部落文史書製作為例。 生物人類學揭示的卑南族系統所屬與人群互動 生物人類學研究能夠提供人群間系統所屬,以及接觸互動問題關鍵性的證據,近十年來新遺傳指標的發現更大大提升了生物人類學研究的敏感度以及鑑別力,因此臺灣南島族群的起源與遷徙問題也在這一波的生物人類學研究中得到重要的進展。過去人類學者對於卑南族的系統所屬以及人群互動一直有爭議。系統所屬部分,對外部分語言學證據指出卑南語與其他臺灣南島語不同,則卑南族是否是臺灣南島語族中最古老的一群?對內石生系與竹生系是否又有不同的系統源流?人群互動部分,台東史前時代遺址大量出土,卻無法有效區辨卑南族、阿美族、排灣族先祖們的互動;近代漢人移墾台東又促成相互通婚。以上議題都可以利用生物人類學資料加以檢視。本文整理並分析近年來發表所有關於卑南族的生物人類學文獻,提供卑南族系統所屬與人群互動重要的資訊。 卑南族民間精怪傳說與魔神仔比較研究:以 Viruwa 與 Balaz 為例 臺灣漢人族群民間盛行「魔神仔」傳聞,直至今日仍時有所聞,也仍是報章媒體的熱門議題。經筆者田野調查與研究所見,臺灣原住民族如阿美、排灣、賽夏、泰雅、鄒、達悟、布農諸族群中亦有幾近相同的共同傳說,而有各自不同的稱呼;卑南族中亦有相同的傳聞,並以 Viruwa或 Balaz名之,但至今關於卑南族民間精怪傳說仍然缺乏詳細的紀錄與研究。本文將以大巴六九部落和射馬干部落為主要訪查中心,調查卑南族中相關傳述的語彙和口述紀錄,與其他泛族群近似魔神仔等共同傳說作比較研究,分析卑南族精怪傳說在該母題傳說模式下的特殊性及其文化意義,同時補益卑南族民間信仰的相關文獻紀錄及研究。 文化復振與創造: 以 Likavung(利嘉)部落成年禮為例 Likavung(利嘉)部落自1990年前後開始進行陸續的文化復振,而利嘉部落青年在參與卑南族跨部落文化營後,回到自身部落學習,進而產出文化成長班,帶著弟弟妹妹一同向老人家學習,這群年輕人試圖在部落創造,以當代的時空、環境下,教育青少年如何成為一位Likavung的人。2017年Likavung 部落舉行了成年禮儀式,而主要舉行儀式的兩位男生,正是第一屆文化成長班之學員,是被一群姊姊們帶大,與過去成年禮的男性,是在男子會所中受教育、養成的過程,有著非常大的差別。本文試圖以 Likavung(利嘉)部落成年禮儀式產出及執行過程中,討論文化復振與文化創造之間的關聯。 內外交演,唱我部落: 巴布麓薪傳少年營唱出的文化意義 巴布麓部落每年年底的 semimusimuk,一個由薪傳少年營到部落內及鄰近社區家戶唱歌、報佳音的活動,已經成為部落年度大事,儼然成為巴布麓的創新傳統之一。2016年卑南學學術研討會中,薪傳少年營指導老師林娜維以她推動薪傳少年營的經驗,發表〈巴布麓部落薪傳少年營:文化復育計畫〉一文,詳述這個團隊的創辦、發展,以及 semimusimuk 這個具有代表性的年度例行活動。我將接續林娜維的討論,從民族音樂學的角度討論巴布麓薪傳少年營展演的文化意義。借用謝世忠在討論日月潭德化社邵族豐年節慶時提出的「內演」與「外演」觀念,作者認為巴布麓薪傳少年營的展演經常帶有「內外交演」的性質,既向部落外觀眾展現部落當代樂舞面貌,也在部落內發揮重要的社會功能,並凝聚部落認同,來探討薪傳少年營在 semimusimuk、舞臺表演及日常生活演唱的歌曲和他們表演的方式,藉此觀察巴布麓部落族人如何透過這些活動中「傳統與現代」以及「部落內與部落外」的對話,營造出部落共同體的認同感。 記卑南族 Pinaski(下賓朗)部落的一位織女 Pinaski(下賓朗)部落是位於臺東縣卑南鄉的卑南族部落,於臺東著名的綠色隧道北端出口,是卑南八社中規模較小的部落。日治時代,日本人就叫這裡「檳榔樹格」。下賓朗部落的卑南族人在日治時期定居於現在部落位置,緩緩走過百年,它留下許多豐富的人文資產,然卑南族的織布技術就是其中一項令人津津樂道的無形文化資產。 作者自 2013 年起藉由學習卑南族傳統織布,深入訪談、觀察和相關文件資料對照檢證等方式追溯 ina(孫菊花女士)的生命歷程,並將這些紀錄整理出這篇文章。本文記錄的這位織女 ina 現年80歲,其生命歷程對卑南族織布變革及傳承有著很大的意義,作者認為其生命史於當地具有特殊意義。本文將由她的成長背景開始,延伸探尋,採用生命史的敘說方式,理解她個人之生命關照與反省,交融出她對於織布工作的執著態度。本文除企圖反映她對生命的獨到經驗,也提供其他女性另種同理心的參照角度;書寫風格將結合說明文與記敘文(敘說故事)的方式呈現。ina 由於母親早逝、父親再婚、受姨母的撫養,姨母的教養態度與其自身的人格特質,建構出她傳統宿命、樂觀開朗、友善寬容、恪遵孝道、任勞任怨的生活態度;人生低潮期,宗教適時介入,在信仰支持及教友協助下,促使她日益知足勇敢、保守敬畏、進而圓融善解,終至她在日後工作與處世上都有正面積極的人生觀。 Kasavakan 族語復振路之成人族語行動研究 這是一篇想要當個會說卑南語的人,努力成為能說卑南語的真正卑南族人的行動過程。 微觀原住民的書寫世界:南王部落 pakawyan 家族的現象與討論 本文從當代原住民的書寫發展概述入手,最後聚焦在原住民、卑南族、南王部落一個小小家族的書寫活動上,其實是想借由微觀的角度深入了解當代原住民日常生活中的書寫狀況。 卑南族的身體裝飾手紋和「黑齒」 從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一個住在東京的日本人,他以訴說卑南族或是「生蕃」的奇妙事物而聞名。這位男性叫村上八十吉(村上吉弘),從頭到腳都有刺青,甚至連臉都有刺青,這在日本人中都極其少見。他死後,福士政一博士,將他的皮膚作為醫學標本,現在還收藏在東京大學醫學部的標本室裡。 一直到現在,村上的事情和刺青標本仍流傳在一些好事者間。關於自己臉上和身上的刺青由來,村上在新聞雜誌裡不斷的重複說是在「卑南刺青的」。村上所說的話,還有之後根據資料來檢討卑南族的刺青、卑南周邊民族狀況,並且對照歷史後,即可得知那是個非常可疑的說法。 本文想要解開對卑南族人的誤會。為了要檢討實際的狀況,首先,先看村上到底說了什麼,再介紹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何廷瑞德關於台灣原住民的全面性刺青論文〈臺灣土著諸族文身習俗之研究〉(1959)。然後再從初期調查卑南族的日本人類學者,伊能嘉矩,他其實是個歷史學者,從他的資料當中,回顧卑南族刺青和染黑齒的習慣。一旦刺了青,就是一輩子的痕跡,可是染黑齒,卻是暫時的。黑齒常常要補染。不過在身體研究上,都屬於身體裝飾或是身體改造的一種。不管哪種,對現在的卑南族而言,都已經是過去的習慣了。在這篇論文當中要回顧其實際使用的時期,這樣的資料,再提供給卑南族人,當成是今後可以參考的一個視點。 卑南族自辦民族學校芻議 從 Pinuyumayan 卑南族花環部落學校,到臺東縣南王 Puyuma 花環實驗小學,卑南族教育在政策法令的空間裡開創、展現了更多的實踐可能性,透過這些經驗過程的累積,並對照國內「民辦實驗教育」、「為台灣而教」的蓬勃發展,本文嘗試探究卑南族教育自治藍圖的下一步可能:自辦民族學校,以及其在民族自覺及跳脫體制框架上具有的意義。 天主教在卡大地布部落的本地化 天主教於 1953 年傳入卡大地布部落,是天主教在卑南族居住地區的第一個傳教據點,亦是鄰近幾個卑南族部落(南王、下賓朗、初鹿等)中天主教信仰人數比例最高的堂區,最盛時期部落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成為天主教徒,還培育出三位本地神父;除了傳教工作方面的成功,知本天主堂在部落的文化保存、復振和教育方面,皆有不可抹滅之貢獻與重要性。 知本天主堂由族人自發、自力將教堂裝潢設計為原民風格,展現天主教信仰與卑南族文化的巧妙相融;天主教信仰在精神層面更是影響著族人的日常生活,且體現於天主堂的小米收穫祭感恩彌撒、煉靈月追思亡者等禮儀當中,天主教禮儀也在時間的洪流中潛移默化影響了部落中的非教友族人。知本天主堂乃實踐信仰在地化精神之典範。 當代原住民運動與自然保育的相遇:以卡大地布「守護知本濕地」為例 知本濕地位於知本溪出海口,這片土地面臨大型開發的壓力,從20年前捷地爾高爾夫球場的開發,到最近規劃的太陽能發電廠,長久以來一直處於開發和環境保護下的拉扯。在過去,自然保育團體以生態環境價值作為訴求,來面對大型環境開發案的壓迫,直到近年來臺東本地的原住民運動興起,例如卡大地布部落的「捍 衛祖靈.拒絕遷葬」運動,在意義上不再是認同與文化的議題,進一步涉及了空間管理和自主性,以及提供了不同群體參與的機會。臺東鳥會、荒野保護協會臺東分會發起「守護知本濕地」運動,近年來首度與原住民部落傳統領域論述結合,產生了新的意義與力量。本文討論守護知本濕地之行動與知本地區原住民 運動之間的關連性與獨特性,並認為這涉及土地的價值框架下,自然保育、部落觀念,與資本主義三者之間的競合。當代原住民的文化復振與爭取政治自決空間運動大都強調保障原住民族在固有領域的土地使用權益,並依循傳統智慧生存,在這樣的思潮和覺醒下,許多部落紛紛宣示傳統領域。近年來原住民參與已成為守護東部地區自然環境十分重要的力量。卡大地布部落的傳統領域論述將歷史與調查結合,除了彰顯傳統領域的劃設範圍以外,也涉及到部落從口傳的話語轉換成空間管理的可能。就自然保育及環境保護而言,對於土地的保護不僅是珍稀物種、棲息地、生態保育價值的推動,更是不同人群在土地的使用活動和生活文化發生的場域,進而與資本主義強調的資本至上的價值競逐,在臺灣開展了一條自然保育、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的新路徑。 從去殖民角度看博物館與原住民社群 合作知識生產之道: 以卑南族 Katratripulr卡大地布部落文史書製作為例 文史出版如何作為部落佐證口述歷史信度強而有力的文獻參考?這中間隱含甚麼樣弔詭的迴路?部落透過建構自身文史並出版書籍,是宣告部落主權的方式。本文以卑南族 Katratripulr 卡大地布部落文化地名故事成書的歷程與成果,探討其內文如何顯現族人呼籲對於原住民主權的重視,而成果意涵則具體牽動了「索賠」、「書寫」、「命名」與「護衛」等去殖民方法的實踐。而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參與其中擔任的協力角色,又如何重合博物館的時代任務,於在地知識與轉型正義上有所參與。有關這類合作或延伸的議題,又有哪些可供討論、反思或展望之處。本文針對上述結果與相互關係,進行實例分析與探討。
Current rating is 0.00. Total votes 0.
言說與記述 卑南學研究的多聲音軌:卑南學資料彙編第三輯
List price:
AU$40.50
AU$32.85
Enter quantity
The quantity must be from 1 to 9999
Related products
Product reviews